来源:日期:2025-09-01点击:
【向市果】第186期项目路演·云南师范大学专场
为更好地将科技成果与技术升级换代和资本投资并购需求对接架起高校院所与市场、资本之间的桥梁,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武汉)高校服务平台依托运营主体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协同其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30多个城市的分支机构,聚集全国资源优势,举办“向市果”系列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鉴于此,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武汉)高校服务平台联合云南师范大学于9月2日举办“【向市果】第186期项目路演·云南师范大学专场”活动。
一、活动背景
云南师范大学(Yunnan Normal University)是教育部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传承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红色基因,其历史可追溯至1938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作为西南联大在滇唯一完整延续的办学实体,学校现拥有呈贡、一二·一西南联大两大校区,占地2848亩,全日制在校生3.9万余人,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以教师教育为立校之本,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构建了高原特色学科群,地理学(B+)、教育学(B-)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92%师范专业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被誉为"红土高原教师摇篮",毕业生占云南省基础教育师资总量的65%以上。
在科研创新方面,学校建有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马铃薯育种、生物质能源等技术成果辐射南亚东南亚8国,技术转移中心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国际化办学特色鲜明,作为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学校在东南亚建有孔子学院,留学生规模连续多年居省属高校首位,形成"留学云师"品牌。2025年,学校新增人工智能教育方向,与华为共建产教融合实验室,同时承办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年度会议等高端学术活动,持续发挥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南亚东南亚教育辐射中的核心作用。
二、活动时间和活动形式
1.活动时间:2025年9月9日(星期二)9:30-11:00
2.活动形式:网络直播(公益活动)
三、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
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武汉)高校服务平台
2.承办单位
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
昆明知光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3.协办单位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
云南省科学技术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空港经济区分局
广西高校技术转移区域(华中)合作示范中心
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联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台州科技大市场
昆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十堰(深圳)离岸科创中心
四、项目路演
项目1:《太阳能蓄能⼲燥与制冷技术》
负责人:李明 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教授
项目2:《⽣物质能源开发与利⽤》
负责人:陈玉保 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院长
项目3:《沼⽓⼯程技术》
负责人:张无敌 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教授
项目4:《微⽣物酶技术》
负责人:黄遵锡 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教授
项目5:《绿⾊循环⽣态酿造模式推⼴应⽤》
负责人:李俊俊 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副教授
项目6:《⻢铃薯育种技术》
负责人:李灿辉 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教授
五、项目简介
项目一:《太阳能蓄能⼲燥与制冷技术》
项目简介:该技术通过多能协同创新实现了三大突破:在-20℃极端环境下将药材干燥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2-3天;制冷效率提升至30%以上,供热效率达50-60%;建立"光热-储能-冷链"一体化系统,使果蔬保鲜期延长30%。该技术已获5项云南省科技奖,形成70余项专利,在城乡供热、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建成20余个示范工程,成为高原特色产业节能增效的核心解决方案,获5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包括1项自然科学一等奖,形成完整知识产权体系,授权专利70余项。
技术创新点:
1.传统太阳能制冷效率不足20%,通过太阳能与热泵多能互补提升至30%以上;
2.传统空⽓源热泵低温供热效率低,太阳能互补后效率提升50-60%。
应用领域:太阳能光伏、制冷空调、果蔬/中药材农副产品干燥。
合作方式:
项目二:《⽣物质能源开发与利⽤》
项目简介:该成果在生物质能源领域取得两项革命性突破:首创"光热耦合催化"技术,通过新型催化剂构建,成功将航空煤油制备压力从3MPa降至常压,反应温度从300℃降至100-200℃,相关成果被《能源与环境科学》列为年度突破性进展;开发微生物炼辅助制氢新工艺,使产氢效率提升2.8倍,连续运行时长突破1200小时国际纪录。
技术创新点:反应压⼒从3MPa降⾄常压,温度从300℃降⾄100-200℃。
应用领域:航空燃料领域、交通能源领域、制氢领域。
合作方式:
项目三:《沼⽓⼯程技术》
项目简介:玻璃钢沼气池技术通过创新性的4F循环经济模式(Fuel-Fertilizer-Farm-Forest),实现了有机废弃物的高效能源化与资源化利用。该技术在国内云南16个州市及四川、江西、贵州等地规模化应用,并成功推广至越南、缅甸、泰国等11个发展中国家,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2亿元,同时实现污染治理达标率100%、年碳减排12万吨。针对特色产业需求,开发出花卉废弃物(如玫瑰秆)能源化利用率达85%、配套肥力提升土壤有机质30%,以及蔬菜废弃物转化沼气纯度>65%、沼液减少化肥用量40%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先后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并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为全球有机废弃物处理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技术创新点:
1.材料结构突破:
氧化镁基复合材料使10m³池体仅重350kg,较传统混凝土减重80%,半球形模块化设计实现运输叠放,安装效率提升至半天完成;红泥复合膜技术使理论寿命达20年,通过高原温差(15-45℃)验证。
2.工艺效能提升:
双腔体自动排渣结合太阳能中空板加热,产气效率达普通池型3倍,旋流布料系统延长物料滞留时间40%,冬季仍保持85%产气效率,自破壳设计提升浮渣破碎效率70%,TS负荷率达8%。
3.环境适应性创新:
双层膜结构解决高原温差形变问题,气密性≤0.5kPa/h,高湿环境结构稳定性经云南实测验证,理论寿命超20年。
应用领域:农村能源与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国际环保工程、规模化养殖场、城乡污水处理。
合作方式:
项目四:《微⽣物酶技术》
项目简介:通过高通量基因筛选与CRISPR-Cas9定向进化技术,攻克酶分子理性设计难题;创新高密度发酵工艺(120g/L)和微囊包埋技术,实现酶制剂规模化智能制造;开发50余种无抗饲料酶制剂,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100亿元;研制6种皮革专用酶制剂,显著降低氨氮、硫化物排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目前正融合AI技术构建智能酶设计平台,推动工业酶制剂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技术创新点:
1.首创高通量筛选平台,实现酶基因挖掘效率提升300%;
2.开发CRISPR-Cas9定向进化系统,酶活性改造周期缩短至14天;
3.构建全球首个工业酶基因数据库,包含超10万条功能基因序列。
合作方式:
项目五:《绿⾊循环⽣态酿造模式推⼴应⽤》
项目简介:该技术基于云南丰富的民族特色生物资源,创新性地开发了"绿色生态循环酿造"技术体系,通过建立14个现代化酒类生产基地和35个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实现了对药食同源类、花果类特色原料的高值化利用。该技术突破性地构建了"六统一"管理模式,开发出10套差异化酿酒工艺和7项企业标准,并首创"政府建厂+技术托管+品牌运营"的产业化模式,使发酵产品年产能达1万吨,综合产值突破5亿元。核心技术涵盖特色微生物筛选、智能发酵调控及酒糟循环利用三大创新点,形成了从原料处理到产品包装的完整技术链,为民族地区特色资源产业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板。
技术创新点:
1.特色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根据云南特色生物资源转化体系,开发针对花果类、药食同源类原料的10套差异化酿酒工艺;
2.绿色循环酿造技术:酒糟循环利用率达92%,形成闭环生产系统。
应用领域:特色酒类生产、大健康食品开发。
合作方式:
项目六:《⻢铃薯育种技术》
项目简介:该技术成功突破种子化技术瓶颈,试验表明,杂交F1代种子产量可达传统四倍体品种的80%,且具有单物质含量高(25%以上)、胡萝卜素丰富等优势。该技术将亩均种薯用量从500斤降至2克,育种周期缩短50%以上,实现抗病性状的叠加改良。在组织培养与病原菌研究方面,团队建成标准化实验室,通过茎段无性繁殖保存种质资源,并建立全国病原菌监控体系,为抗病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团队正重点推进马铃薯种子化项目,所选育的"合作88""合作3810"等第二代新品种已成为云南省主栽品种,年推广面积超350万亩,占全省播种面积三分之一,累计新增产值200余亿元,有望彻底改变传统薯块繁殖模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优质种源,助力高原粮仓建设与粮食安全战略。
技术创新点:
1.自交不亲和基因克隆:成功克隆马铃薯自交亲和基因Sli及其调控机制,解决了二倍体自交系培育的核心难题;
2.进化基因组学应用:发明"进化透镜"技术,建立有害突变二维图谱,使育种周期缩短50%以上。
应用领域:马铃薯育种。
合作方式:
六、参会对象
1.路演项目相关产业科技型企业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
2.高校院所路演项目相关领域科研团队;
3.对路演项目有合作意向的单位或个人,如投资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
七、联系人
成果供需对接/路演活动咨询与合作:
下一篇:云南师范大学专利实施许可公示